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德合作中国北方荒漠化综合治理宁夏项目设计理念及模式

2014-04-24 09:19:18      来源:
中德财政合作中国北方荒漠化综合治理宁夏项目(简称二期)是继成功实施贺兰山东麓生态林业工程项目(简称一期)后,宁夏争取到的又一个大型德援生态项目。2005年进行了项目可行性研究,同年12月签署了项目财政协议,2007年4月签署了财政分立协议,2008年进行了项目实施前的准备,2009年项目正式启动实施。
 
项目总投资16655万元,其中德国政府提供950万欧元的援助资金,折合人民币9500万元人民币,宁夏各级政府配套7155万元人民币。项目区位于中部宁夏干旱带的盐池、中宁、中卫、红寺堡四个县(市、区),加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5个县级项目实施单位,实施总面积65190公顷。
 
与德援一期项目相比,二期项目在设计上有很大的不同,项目涉及的主要是草原及荒地的管理和封育,而传统意义上的造林(包括固沙)面积只有12593公顷,占治理总面积的19%,其余57597公顷(占81%)均为草原及荒地的管理和封育。
 
一、项目设计理念及模式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几乎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北方的18个干旱、半干旱省区,其共同特点是降雨稀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干旱,生态条件严酷,植物生长受抑,植被覆盖度低,更主要的是人为过度放牧和采挖等活动加剧了植被退化和土地沙化。本项目是中国北方土地荒漠化治理框架中的组成部分,其总体目标就是通过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县荒漠化土地可持续利用体系总体得到改进,为以后中国北方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开发技术路线并做出示范。
 
宁夏的荒漠化土地面积有340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50%左右,所选择的项目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包含了宁夏三分之二以上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属典型的半干旱半湿润干旱区,在中国北方荒漠化土地中具有代表性,也是宁夏荒漠化程度最严重最急需治理的区域。这一区域与生态有关的主要问题是:
 
——气候条件差,年降雨量仅180-250毫米,且时空分布不均,而年蒸发量则达1958-2467毫米;大风频繁,每年扬沙大风天气达80多天,风蚀情况尤其对裸露农田和沙荒地的侵蚀非常严重。此外,夏季吹干热风,增强了农作物和草场的蒸发,降低了农作物和牧草产量。
 
该区域十年九旱,在干旱年份人工种植耐旱灌木都难以成活,通常在必要地段人们只能通过人工浇水栽植一些乔木,但造林和维护成本高昂。
 
——植被盖度低,天然植被主要由耐旱的草本和低矮的小灌木组成,受持续干旱的影响,植被覆盖度大多低于50%。在条件较好的荒地或草原上人工干预建造的植被主要是牧草或者是主要以防护为目的的灌木,森林植被率很低。
 
——严酷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收入水平低,农民在贫困线附近徘徊。
 
——农民在条件相对较好的草地和山坡过度或无序放牧及从事不可持续的农事活动,导致了对植被的破坏和对土壤的风蚀水蚀,以及严重的生态退化,进而导致了大范围的自然资源退化、基本生产条件受损、以及大面积的乡村贫困问题。
 
——宁夏自治区政府颁布禁牧令,自2003年5月以来在自治区全境实行禁牧。农民减少了羊只饲养量,改放牧为舍饲,但由于长期舍饲成本较高,目前偷牧情况时有发生。
 
依据项目总体目标和项目区当前主要的生态问题,项目设计理念应是:采取措施保护草原或荒地植被,遏制在严酷自然条件下的进一步恶化,从而遏制对土壤的进一步侵蚀;改进畜牧业生产方式,开发和推广可持续性的草原利用模式,为全面解牧和有序利用草原资源创造条件;支持饲料生产,减轻草原承载压力;保护农田,遏制土壤侵蚀和干热风的危害,促进农业增收;支持诸如庭院经济、设施温棚之类的乡村发展项目,增加农民非畜牧业收入所占比例,同时将乡村发展项目作为参与荒漠化治理的奖励措施。按照上述理念,设计了以下项目模式:
 
(一)草原植被恢复和可持续性管理类型,简称R模式(Remain保持)
 
1、草原植被恢复/封育模式(R1):对具有在3年内植被能够恢复到可开展持续性管理潜力的草原进行围栏封育(如果没有围栏的话),每个围栏最小面积200公顷,3年后开展可持续性利用管理。判别的标准是8月份植被覆盖率在50-75%,总产草量300-600公斤/公顷。每农户最大面积25公顷。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一模式分解为草地封育(R0)和灌木封育(列入以水土保持为目的的自然恢复即E1模式)。
 
2、草原可持续性管理模式(R2):对植被达到可进行可持续性管理的草原加密围栏开展轮牧,每个围栏最小面积50公顷。判别的标准是8月份植被覆盖率在75%以上, 总产草量大于600公斤/公顷,家畜可食产草量大于300公斤/公顷。每农户最大面积25公顷。
 
实施划区轮牧的利用方式,从生态上讲,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草原植被要恢复到正常,即群落结构接近或基本接近原生状态;二是群落中主要植物的生活力要恢复正常,基本能按时完成其生育期;三是整个群落特别是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的生产能力要恢复到正常状态。
 
实行划区轮牧,一般为4-6区轮牧,一般每个小区100-200公顷,为了使草原表现为既不放牧过重,不发生退化,也能够维持家畜的正常生长和生产。将草原利用率设置为50%。放牧频率即各轮牧小区一个放牧季内可轮回放牧利用的次数为3-5次。每小区每次放牧的天数,一般为按8(4区)--6(6区)天。
 
草原载畜量的计算:
 
Au=  S×(W×50%)/V×d
 
式中:
 
Au--每一轮牧单元放牧牲畜头数
 
S--放牧季节草原面积(hm2)
 
W--单位面积产草量(kg/hm2)
 
V--家畜日食草量(1.65kg/d·Au)
 
d--放牧天数(180天)
 
3、灌木饲料生产模式(R3):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补播补种柠条或苜蓿建设人工饲料基地,以满足干旱年份饲料应急和冬春季舍饲之需。判别的标准是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年降雨量230毫米以上。每农户最大面积1公顷。
 
(二)侵蚀控制/水土保持类型,简称E模式(Erosion侵蚀)
 
1、以水土保持为目的的自然恢复模式(E1):对3年或整个项目期内植被达不到可持续性管理水平的草原/荒地/林地,包括离基础设施太近,容易遭受人为或放牧影响的地方实行长期禁牧,不实行围栏,只埋设界桩和警示牌。只要现有植被得到保持或改善村民即可获得奖励。每农户最大面积30公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般都进行了围栏封育。
 
2、生态型沙丘植被恢复模式(E2):对于危害或蚕食农田或草场的流动沙丘,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草灌乔合理搭配前挡后拉、风平沙顶的方法固定沙丘。适用条件是年降雨量230毫米以上。每农户最大面积2公顷。
 
3、草方格固沙模式(E3):对于威胁村庄及其基础设施的流动沙丘,采取扎设草方格并在草格内种草灌的方法加以固定,促使形成稳定的植被保护层。每农户最大面积2公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出了E3-1和 E3-2二个分模式,即1m×1m和1.2m×1.2m二种规格的草方格,前者用于风蚀严重的地块或部位,后者用于风蚀较轻的地块或部位。
 
4、农田防护林模式(E4):在新开发水浇地四周的合适地段营造乔灌结合、多树种混交、生态功能稳定的农田防护林带。每农户主林带和辅助林带最大面积1公顷,田间小林带最大面积0.5公顷。
 
5、压砂地红枣种植模式(E5):即将当地风化碎石铺撒在较平坦的荒地上,碎石层厚度15-18cm,作为土壤保墒增温材料,然后在这种“压砂”荒地上大间距地种植红枣,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以期在荒漠半荒漠地带建造林木植被的同时增加经济收益。限制条件是年均降雨量180毫米以上,并有应急的水源保障。每农户最大面积2公顷。
 
6、酸枣封育模式(E7):在具有野生酸枣生长分布、植被严重退化、但酸枣在近期具有恢复和扩展潜力的地方,通过长期(甚至是永久)封育保护、辅之以人工补植,促进酸枣的天然更新和恢复。
 
(三)乡村发展类型
 
乡村发展项目活动是支持土地荒漠化综合治理的举措,带有奖励性质,以鼓励村民为荒漠化防治做贡献。内容包括集雨设施(集雨面和积水窖)建设、庭院果树种植、庭院蔬菜种植、家畜暖棚建设、柠条收割机购置、柠条饲料加工机购置等。项目投资属于补助性的,项目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活动,在不突破总预算的前提下,通过参与式方法由农民自愿选择要开展的项目活动。
 
二、项目实施情况
 
项目区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盐池、红寺堡、中宁、中卫四县(区)和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项目实施计划,项目活动将主要集中在4个县(区)的20个乡镇77个行政村113个规划单元(自然村或组)。通过大约57597公顷草原植被恢复和可持续性管理项目模式类型的实施,可使草原植被得到恢复,沙化得到遏制;通过12593公顷土壤侵蚀控制/水土保持项目模式类型的实施,使项目区土壤侵蚀得到控制;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帮助农民开展设施种植和养殖业等乡村发展活动,使项目区农民获得较高收入,减轻农民增收对草原/荒地植被依赖的压力。目前,已在4个县的17个乡镇80个规划单元实施了项目,共实施面积43000多公顷,占总任务的约70%。(宁夏林业国际合作项目管理中心)